「對人類來說,颱風是一種破壞;但對環境而言,颱風是不是一種調節作用呢?」走入艸青悠耘雅菁的菜園,我們似乎也長出另一種更順應自然的視角。
陰雨的冬日午後,花好社有一群特別的訪客,他們是教育場域的農夫──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吳海音老師帶領好幾位高中職教師一同前來,飄落的雨滴顯然澆不熄這些知識播種者的熱忱,他們前腳才剛下車,後腳便踩進溼軟的畦畝之間。
雅菁種的蘿蔔準備清園,這群老師正好幫手,菜畦上的蘿蔔全被拔起,不一會兒便裝滿一大桶。拔蘿蔔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會有個只有自己能聽見的「波」聲,我不確定那聲音究竟是從土裡還是心裡發出的,只知道那一刻身體會非常的想吃蘿蔔,剛出土的辛香氣味讓人渴望透過食物與更大的存在連結。
「重創」也能理解為「重新創造」
今年的蘿蔔長得特別美!雅菁說她第一年種蘿蔔的時候遇上黃條葉蚤,那是十字花科作物常見的害蟲,成蟲吃葉子、幼蟲則在土裡啃蘿蔔,所以那年收的蘿蔔都被咬得坑坑疤疤;第二年猿葉蟲也來了,這回更慘,葉子全被蟲吃光,沒了葉子行光合作用,連蘿蔔都長不出來。
而今年豐收的蘿蔔是去年颱風後才種下去的。「農夫們都知道,颱風淹水後田裡的蟲卵無法存活,病蟲害也就降下來了。」雅菁期盼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颱風跟環境的關係,對於希望有穩定安全家園的人類來說,颱風是一種破壞;但對環境而言,颱風其實也調節修復了這塊土地。
由於颱風重創,其實去年農夫們普遍都不太好過。然而「重創」這個詞不也能理解為「重新創造」?

▲彥棠指著小瑩的位置說,真空抽料機會把豆子抽上去,進入俗稱「大豆跑步機」的選別機台。
採完蘿蔔,一行人回到花好社倉庫,穗稻‧自然醒的彥棠和老師們分享合作社這群青農如何以有機農法共耕稻米與雜糧作物,又如何運用真空抽料機、大豆選別機、礱穀機等農機處理採收的米豆。老師們親眼看著稻穀碾製成香氣四溢的白米,忍不住捧在手心裡大口嗅聞,那是這塊土地被善待之後,無私饋予我們的自然風味。

▲彥棠和老師們分享花好社日常,社狗momo也來湊熱鬧。
也很感謝這群老師離開前購買我們的產品,實際支持花好社多年來生產與生態共好的用心!
(文字、攝影/陳永朋)